“小朋友能有什么烦心事呢,他们只不过是不想写作业罢了。”“整天好吃好喝供着,就只需要学习,其它的又不需要他们操心,还有啥烦恼的!”如果你也这样想,那就需要注意了,你可能忽视了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
青少年抑郁风险高于成人需要有效干预和调整
根据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主持调研编撰、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2022版“心理健康蓝皮书”《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21~2022)》显示,青少年群体有14.8%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风险,比例高于成年群体,需要进行有效干预和及时调整。
《2022年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报告》对全国范围内超过3万名青少年的调查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参加调查的青少年中有14.8%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风险,其中,有4.0%的抑郁得分较高,属于重度抑郁风险群体,有10.8%的为轻度抑郁风险群体,需进行有效干预和及时调整,以免进一步加重而出现更严重的症状。
调查还显示,女生相对男生有更高的抑郁、孤独得分;总体上,抑郁、孤独、手机成瘾得分有随着年纪增长而升高的趋势;住校、父母外出工作、多子女家庭中排行老三或更小的青少年有更多抑郁、孤独、手机成瘾问题。
小学生:相比成绩养成良好习惯更重要注意培养孩子的自尊心和好奇心
相比成年人,儿童青少年群体的心理问题更容易被大人以“青春期”、“叛逆”、“任性”等因素忽视。西安市精神卫生中心儿少心理科副主任张海艳介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们国家儿童青少年的疾病谱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儿童的精神问题、行为问题、神经发育问题的发病率也是逐年上升的。对于小学年龄段的孩子来说,首先我们要发展他的自尊心、保持他的好奇心、要有自己的兴趣爱好。相比学习成绩,养成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更重要,这个年龄段要注重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
如何培养孩子的心理健康,张主任认为,最重要的是我们要有一个良好的亲子关系。首先大人要保持自己的情绪稳定,避免因为自己的情绪问题带给孩子不良影响,要给孩子足够的安全感,认为父母是可以信任的人,同时要给孩子创造丰富的家庭生活环境,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其次,家长要给予孩子更多的陪伴。有的家长可能因为工作等种种原因,并不能每天跟孩子待在一起,这种情况下亲子关系的维护就更加重要,在表达关心时候不要一味只关心成绩的高低,更多的要关心孩子的情绪及状态,及时发现孩子的异常,多沟通孩子的生活。
张主任强调,陪伴在孩子身边的父母也要注意,不要“无效陪伴”,有些家长只是呆在孩子的身边刷手机或者看电视,没有真正参与到孩子的成长中来,起到积极正面的作用。父母在陪伴时,应该把自己当作孩子的好听众,多鼓励孩子讲出自己内心的想法。只有把平等、尊重当作前提,像朋友一样和孩子面对面、心对心的交流,才能真正建立起情感的桥梁。最后,父母要多带孩子接触大自然,户外活动不但利于孩子的视力发展,为他们创造更多的视力储备,适当运动也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
中学生:人际交往问题占大多数父母需要注意交流方式
“有同学在背后说我坏话,气死我了。”“有一些同学情商很低,说的话太伤自尊,我都说了也不跟我道歉。”“我有点社恐,人多的时候我就说不出来想说的话。”“我每天都要练琴,好累啊,但我不知道怎么跟妈妈说。”采访中记者发现,大部分中学生的烦恼集中在人际交往方面。
青少年人际关系困扰产生的原因多来自于社会、家庭、学校和自身。随着青少年心理、生理日渐成熟,在新的环境中他们迫切地需要适应,需要新的朋友来支持自己理解自己,也需要迫切地与他人沟通、获取多方面的信息。过度亲密的朋友关系也会对他们的生活造成一定负担,部分同学表示,由于关系太好,很多时候朋友的话让自己感到不舒服,但也不敢表达出来,怕朋友觉得自己小气;还有同学因为父母工作繁忙,平时主要关注自己的学习和成绩上,忽视了自己的心情状态,想跟父母倾诉又怕打扰到他们工作,让他们觉得自己处理不好人际关系而烦闷;在学校里,因为成绩、地域等多方面因素,会形成很多不同的帮派,不同程度上会对一些同学造成划分,使得自己为难以融入别人的圈子而焦虑;还有同学因为自身的自卑心理,对自己过分低估等也会阻碍了与他人的人际交往。
针对这些问题,西安市曲江第二中学心理教师图雅表示,青少年遇到这些问题时候,作为家长,我们应该更多去关注孩子的感受。而不是一味地要和孩子说教,作为中学生来说,很多道理他们已经都懂了,过分说教会引起孩子的反感心理。青春期的孩子生理和心理上都会发生一些变化,这种变化会让孩子觉得自己已经是个大人了,他们迫切需要家长们的认同和肯定。在对很多事情的处理上有了自己的想法和态度,首先我们要了解孩子为什么会有这种想法,这样做的动机,不要以为去指责孩子的处理方式不当,这样会把好不容易和孩子之间建立的沟通窗口关闭。
对于青少年来说,家长更多地是需要倾听和引导,要建立平等地交流关系,尊重他们的想法。而对于青少年自己来说,正确认识心理问题,遇到问题要学会向朋友、老师、家长求助,相信家长会帮助自己处理好问题,保持阳光的心态,学会积极的自我暗示,多与积极的、向上的同伴交流,减少顾虑、增加信心,找到合适的途径和机会宣泄负面情绪。
来源:华商网
文章/图片均为网络转载,如遇侵权请联系告知,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zhihuixinl@126.com。
上一篇:要构建利于孩子身心健康成长的环境
下一篇:如何识别孩子的情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