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平台标杆
咨询热线: 400-100-6716 在线咨询
  • 企业动态
  • 专家寄语
  • 行业资讯
  • 实时新闻
  • 心理健康教育,亟需解好三道题

      前不久,教育部决定自2024年起,将5月确定为“全国学生心理健康宣传教育月”。幸福的童年可以治愈孩子的一生,父母是孩子的守护者,但是不少家庭对心理健康教育缺乏关注,社会助力不够,学校压力大。教育部等十三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意见》提出:到2035年,形成定位清晰、机制健全、联动紧密、科学高效的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如何补足家庭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缺位,学校、家庭、社会怎样合力筑起一面心理健康保护墙?记者进行了探访。


      孩子心理异常,家庭矛盾是重要诱因


      记者在走访时注意到,近10所学校的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检测排查结果显示,学生由于家庭原因导致的情绪异常占较大比例,甚至高达八成。


      “有一天一位女生主动找到我,她哭着说妈妈偏爱弟弟,爸妈关系又比较紧张。后来我就与她父母做了大量沟通,强调关注孩子情绪的重要性,几天后女生又找到我,反馈说她的妈妈找她谈心了,对她的关心也更多了。”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第二附属小学心理教师黄凡说,目前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有家庭和人际关系矛盾两种。在家庭矛盾中,矛盾来源主要是父母的高压教育方式,或是二胎、三胎家庭中孩子产生的心理落差感。“一些在家里存在感较低的孩子,会故意在学校做一些事情寻求关注。”


      当前,虽然家长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视程度有所提升,但仍普遍缺乏科学认知和指导方案。有老师吐槽,曾经发现一些学生心理问题已经暴露得较为明显,但家长对此非常排斥,坚称孩子没有问题。也有心理教师称曾经遇到过,家长陪同子女来学校心理咨询室时,父母当着孩子的面吵架推脱责任……很多父母和子女的沟通,都不得不让学校在中间当调解人。但如果只靠学校、单凭几个专职心理教师无法根本性解决这个难题。


      无锡市积余实验学校德育副主任练成在长期工作中发现,心理教育要提高成效,日常亲子沟通问题不仅需要学生纠正,家长自身也要加大力度调整。“让孩子明白大人也有烦恼是人之常情,但并不意味着要把在单位、生活等方面受到的压力详细扒给孩子看。正确做法是孩子和父母互相理解、一起成长。”


      练成分析,对比过去一二十年,目前学生心理健康正在不断遭遇新的挑战。一方面,孩子放学后有大量作业任务,父母和孩子在休息时间仍常做“低头族”,缺乏沟通和交流。另一方面,在父母陪伴缺失的背景下,孩子缺乏人际沟通的环境和正确技巧,导致很多青少年沉迷于网络世界,缺失对繁杂信息的科学判断能力,继而心理问题被成倍放大。


      如何当好父母、疏导孩子,不只是学校的事。孩子心理问题的背后,除了成千上万个家庭教育的缺失,街道、社区、妇联等社会力量的助力也存在限制。有些社区会开展一些活动,但是总体效果不佳——不仅活动规模小、举办频率低,而且愿意去社区“家长讲堂”等活动现场,接受心理辅导、了解怎样处理子女问题的人,也少之又少。


      这些隐藏在背后的复杂问题,导致当前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担,几乎全部压在学校肩上。“如果家长心理有问题,这些问题带回家后,教育子女的过程中能没有问题吗?”练成认为,心理健康是个大问题,也是个社会问题。“学校本来是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的,但现在有些时候连家长的心理问题也要学校来解决,无疑加重了学校负担。实际上,家长所在的用人单位也缺乏对员工的心理辅导。”


      学校撬动家长主动,心理教育才能事半功倍


      学校、家庭、社会都是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学校作为中间载体拥有更多资源,相较社区更能调动家长。因此,利用学校这个支点撬动各方资源已然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突破点。


      有专家认为,学校是有话语权的,也有足够的力量影响家长。一些校长认为,虽然学校压力较大,但校家合力对学生成长而言是助力。“我们办教育不是迎合家长,更重要的是引导家长,既要了解家长需求,也要及时引导家长发现问题。”常州翠竹中学副校长章艳举例,她发现来学校开家长会的以母亲居多,有些母亲甚至哭诉丈夫不管孩子。面对家庭中父亲角色缺位情况,该校专门开设针对父亲的专题课堂。在学校陆续开展的“家庭心理援助”父母课堂中,线上线下报名家长从10余人到近200人,覆盖面越来越广。


      学校和家庭增强沟通,采用适当的方法才能让心理教育事半功倍。“家庭是孩子成长的土壤,学校要担起主导责任尽可能地去引导家长。”章艳说,之前有个家长发现孩子睡眠质量不佳、学习状态不好,于是跟老师联系。老师通过测评和观察发现孩子心理健康出现问题,于是利用孩子喜欢唱歌的契机,有意识地引导孩子通过唱歌缓解压力,经常给他推荐歌曲,“这位老师陪着孩子唱了一个暑假的歌,目前孩子就要参加中考,情绪也得到了疏导,恢复了正常学习状态。”


      在镇江市中山路小学,教师在每一次家访中都坚持详细地记录。该校副校长吴永平家访时,曾遇到一个被奶奶隔代抚养的孩子,奶奶让孩子学会了做饭、炒菜和烧汤,自己整理房间和学习钢琴,还培养了骑行的兴趣。令他感到惊讶的是,这个平时在学校沉默寡言的孩子,生活中竟然有这么强的自理能力。于是,老师们在了解情况后充分发掘他身上的优点,帮助孩子开发了更多的交流空间。


      有专家认为,保障学生心理健康要从日常教学活动入手,体育锻炼、课间活动往往是帮助学生发泄情绪,培育健康心理的最佳渠道。在吴永平看来,学校要通过营造环境潜移默化地治未病,把学生可能出现的心理危机化解掉。孩子的心理健康离不开身体健康和体育运动。最近,该校学生正在自主设计、讨论班级课间小游戏,翻花绳、三国杀等小游戏让孩子们身心得到放松,“经过课间的游戏,孩子们的专注度有显着提升。”同时,睡眠在心理健康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该校还鼓励学生晚上九点半之前入睡,如果有个别完不成作业的孩子,学校设置了作业延交申请单,可以申请延交作业保障睡眠。


      向社会借力,多方联动为心理健康“上保险”


      仅依托学校去主动“撬动”各方资源显然还远远不够,聚集“校家社”合力更需多方联动。好的教育是润物细无声,一些教师坦言,愿意来参加家长学校的家长大部分较为认真负责,但最难啃的“骨头”在于那些不愿意沟通的家长。“我们跟家长讲道理他们听不进去,去家访门敲不开,他们也不来学校,这个时候我们怎么办?”一位教师颇为无奈地说。


      “我们需要向社会借一点力。”在章艳看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借助社会力量共同完成。翠竹中学作为一所社区中学,聘请常州第一人民医院医生为心理教育副校长,聘请翠竹派出所、天宁检察院、新北法院的工作人员为法治副校长,聘请政府妇儿工委办专家为权益副校长等,联动多方力量护航学生成长。同时,学校开设的心理面询也不只针对学生,家长也可以咨询心理健康或育儿方面的疑难困惑。


      业内专家认为,社区和妇联的作用是辅助。就社区来讲,不应该总把目光落在如何教育家长上,而是可以开发空间,多做些促进儿童互动的有益尝试,比如改造或者打造儿童友好社区。当儿童在社区有了稳定玩伴,心里装着“出门的快乐、归来的幸福”时,这个社区就值得期待了。


      近年来,常州将公共空间和公共设施适儿化改造作为重要抓手,在全省率先发布“儿童友好社区建设指南”,并逐步出台儿童友好学校、医院、公共交通等建设指引。截至3月,全市已完成53个儿童友好重大项目,建成33个儿童友好社区、32个儿童友好学校。据悉,常州市今年将再建10个儿童友好社区、20个儿童友好学校、10个儿童友好医院、10个儿童友好口袋公园,推动“儿童友好示范空间”建设,全域高质量推进儿童友好城市建设。


      一些学校也在尝试引入第三方心理机构力量给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加把力”。练成介绍,学校可以从区教育局开具名单中选择并签约社会心理机构,在无锡积余实验学校,第三方机构咨询师现在是学生心理辅导的重要力量——经学校预约后,他们不仅来校做个辅、团辅,还开设讲座。目前学校签约了2家区教育局推荐的第三方心理机构:其中一家针对1至4年级,另一家针对5至9年级。“一方面,经教育主管部门推荐的社会机构能提供更全面专业的服务,另一方面,和配备专职心理教师的机构合作,也是给学校、学生和家长同时‘上保险’。”


      “你好,这里是陶老师热线。”作为全国第一条服务中小学生的心理援助热线,陶老师热线为全国中小学生及其家长提供全年365天、每天24小时不间断的热线咨询服务。热线正式开通于1992年,至今已走过30余年。“有心理困扰找陶老师”成为越来越多家庭心照不宣的“默契”。目前,工作站已经有33名专职老师和158名具备心理咨询资质的志愿者,形成了包括“96111”公益热线和面向未成年人及家长的心理咨询在内的“7+1”服务模式。


      “一通有效来电的接听时间在40至50分钟,高峰时间在一个班次内要接听6至7个有效来电,忙起来根本顾不上吃饭喝水,甚至有时整夜都无法休息。”南京晓庄学院心理健康研究院副院长、“陶老师工作站”主任许红敏介绍,工作站2023年共接听热线超1。2万条,接待面询3700多人次。其中,首访近700人次,是2022年的两倍。从2023年统计的数据来看,来电者最关心的是人际关系和学习问题,其次就是情绪与行为控制问题。“未来,希望能够以‘陶老师工作站’为纽带或载体,形成心理服务的链条和网络,解决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来源:新华社


      文章/图片均为网络转载,如遇侵权请联系告知,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zhihuixinl@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