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是青少年素质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同等重要。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和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数据显示,目前全球12亿的10至19岁青少年群体中,约20%存在心理健康问题;10至19岁青少年群体遭受的疾病和伤害中,约16%由心理健康问题引发。我国的情况也不容乐观,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发布的相关报告显示,我国青少年抑郁检出率为24.6%,其中重度抑郁的检出率为7.4%,检出率随着年级的升高而升高。近年来,尤其是疫情期间,我国青少年心理极端事件呈现多发态势,这些数据和案例都在提醒我们,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亟待引起重视。
目前,青少年心理健康方面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一是家庭教育重物质而轻沟通模式,父爱教育长期缺位匮乏。从家庭的角度来看,家庭教育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的经济状况、相处氛围、家长的受教育程度等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而中国式的家庭教育,常常出现的问题是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缺位。调查数据显示,我国42%的母亲在孩子教育中独当一面,32%的孩子教育任务由祖辈承担。父亲常常由于工作繁忙等原因,造成在家庭教育中的缺位,以及孩子在家庭中缺乏话语权。父母常常一边埋怨孩子没有主见,另一方面又在替孩子做决定,导致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缺乏主见,甚至怯懦、自卑,跟父母越来越难沟通。部分父母偏向物质上富养孩子,仅仅是一味的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而忽视了精神沟通,常常认为教育是学校单方面的责任,把孩子交给学校和老师,缺乏对孩子的关心陪伴和沟通。
二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短板未真重视真落地。从学校的角度来看,学校是青少年学习和生活的重要场所,是学生素质培养的主阵地。学校的教育理念、教学氛围和教学水平等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当前的学校教育在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方面仍然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多数学校青少年心理健康课程开设仍不理想,一方面是部分学校只重视学业课程,并没有将心理课程纳入教学计划,另一方面是部分学校开设相关课程的处于无序状态,授课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二是心理健康教育对环境有一定要求,部分学校未设置单独的符合要求的心理健康咨询室,或条件简陋,或一室多用,不符合心理健康室开设的要求。三是缺乏专业师资。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专业性较强的工作,部分学校开展工作时由班主任或德育老师兼任,大多数并未收到专业的培训,不具备专业的资格证书,导致相关工作缺乏专业性和实效性。
三是青少年社会融入度不够高,过于依赖网络社交媒体。从社会的角度来看,人的社会属性,决定了社会在青少年心理健康成长中的至关重要的影响。社会的发展模式、生活方式和文化水平等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一方面,由于经济发展迅速、贫富差距大、竞争激烈等反映在青少年身上就是思想和心里压力大、抗压能力弱和浮躁的心态,另一方面,现代社会信息的开放共享使得青少年面对多而冗杂的讯息,而此时青少年的是非观还未成熟,负面、消极的信息资源让青少年产生虚无感和盲从感。此外,网络与手机成瘾是心理健康的巨大隐患。青少年对社交媒体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他们愿意花费更多时间在网络“屏幕”活动上,导致缺乏当面社交、体育运动等“非屏幕”的现实生活的,而后者是与抑郁症状、情绪困扰等呈负相关的。
综上所述,要改善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要从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个方面入手,着力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支持体系。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政府主导,部门协同,为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支持体系建设提供有力支撑。一方面,推动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联动、家庭参与”四级联动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多部门合力制定相关政策,出台相应措施,建立健全配套工作机制,促进工作走深走细,实现顶层设计与基层实践的双向互动。另一方面,缔造多层级心理健康服务阵地,切实织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防护网。民政、卫健、教育等部门和群团组织着力打造特色服务阵地,为青少年创造舒缓压力的平台。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建立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疗愈室和心理疾病康复机构,及时进行干预、治疗。推进家庭教育阵地建设,普及科学育儿理念,构建和谐家庭关系。此外,要打造专业师资队伍。引导学校加大专职心理教师聘用和培养力度,开展对普通教师特别是班主任、辅导员等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提升其专业水平。持续优化各级心理健康教育讲师团队伍建设,充分发挥骨干医生、国家专业心理咨询师、公益律师、最美“五老”等各行各业的中坚力量,群策群力对帮扶案例提供技术指导,为青少年心理健康护航行动提供坚强有力的智库支撑。
二是创新方法,科学施策,为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支持体系建设开拓有效路径。一方面,要推进常态化宣教。结合普法日、建党百年等重要时间节点,浓厚宣传氛围,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各类主题活动。用青少年喜闻乐见的方式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青少年的自我认同和价值认同。加强网络内容监管,净化网络空间,研发青少年专用网络终端,对青少年的上网时长和内容进行管控。另一方面,要推进数智化赋能。以数字化改革为契机,以数字赋能青少年心理健康护航,打造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和帮扶的数字化平台。充分发挥公共卫生热线、社会公益咨询热线等的心理健康援助服务作用,提供更优质的心理咨询服务。此外,还要推进项目化服务。打造特色品牌项目,做实做优青少年心理健康公益服务。结合各地青少年心理健康现状,因地制宜,采用群体与个别相结合的项目形式,开展菜单式的教育、针对性的帮扶,打造“本土化”高品质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品牌。
三是整合资源,联动帮扶,为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支持体系建设汇聚有生力量。一方面,要深化调研走访工作。鼓励相关部门积极开展调研走访,及时发现困难、重点关注困难、留守、流动儿童和单亲、失亲、领养、矛盾多的家庭的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探索建立主动发现机制,实现早发现、早干预、早治疗。另一方面,要探索干预帮扶对策。对已经掌握的高危青少年,加强信息研判,分类施策化解矛盾。精准定制一对一帮扶方案,根据帮扶方案,从青少年家庭背景、生活经济条件等外围信息找切入点,从学校、社区、家庭找突破口,持之以恒上门送温暖、解难题、讲政策,对有必要住院治疗的做到应收尽收、应治尽治。持续关心关注,定期跟踪回访,防止问题复发和泛化。此外,要拓展关心关爱模式。在全社会大力宣扬道德模范先进事迹,传播积极向上的群体文化,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整合资源,完善社会参与机制,引导全社会关心关爱青少年心理健康。鼓励社会资源积极参与、融入到青少年关爱行动中,开展儿童公益创投项目,有效提升青少年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作者系民进会员、浙江省安吉县杭垓镇妇联副主席董叶枫;民进会员、安吉县政协特邀信息员、安吉县递铺街道公共事业服务中心副主任张伟。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