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平台标杆
咨询热线: 400-100-6716 在线咨询
  • 企业动态
  • 专家寄语
  • 行业资讯
  • 实时新闻
  • 系统治理,更好守护学生心理健康

      近日,教育部组建全国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咨询委员会,旨在发挥专家的咨询和辅助决策作用,提高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科学决策水平。从委员会名单可以看到,其成员包括教育、医疗卫生、体育等多领域专家。这一方面说明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重要性和复杂性,另一方面也体现出相关部门坚持系统治理的决心。


      2023年4月,教育部等17部门联合印发《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明确提出坚持系统治理,健全多部门联动和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系统强化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强调系统治理、部门联动,瞄准的是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现状,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造成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家庭氛围、教养方式的原因,有学业压力、沉迷网络的原因,也有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社会转型等原因。揆诸现实,由于各部门资源统筹不够、合作也不密切,学生一旦出现心理问题,很多时候会被直接“退回”家庭。学校有苦衷,很多家庭也不具备科学、妥善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带来的后果就是,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无法得到改善,甚至进一步恶化,导致家庭氛围紧张,让整个家庭陷入泥沼。


      守护学生心理健康,不是家庭、学校某一方或者双方能完成的任务,需要多方担责、综合施策,构建多部门协作、系统治理的格局,建立起运转有序的全链条保障机制。


      学校是守护学生心理健康的主阵地。此前,一些学校通过开设心理健康课程、设置心理委员、请专家进校园等方式,满足学生的心理健康需求,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要看到,多数心理健康问题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也不是靠一两次讲座、活动就能解决的,预防干预尤需在平时的教学、管理中培养学生科学处理情绪问题、行为问题的能力,这对学校和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校可以通过完善师资配备、科学设置课程、开展案例研究等方式,提高心理健康工作能力。相关财政投入和人力支持也要跟上,这是学校更好开展心理健康工作的基础和保障。


      建立医校联动机制,是加强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亟待补上的短板。心理问题的预防和干预具有很强的专业性,离不开专业力量的支持。现实中,学校的心理咨询和干预工作多由在校心理老师完成,与医疗卫生系统联动不密切。这使得学校在面对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时,常常势单力薄,进而导致所遇情况超出学校处理能力范围时,可能将责任抛给家庭。加强医校合作,通过“一校一医”等方式,引入精神卫生专科医师力量,可以让学校在开展心理健康工作时更加专业、更有底气。更重要的是,学校与医疗机构要建立起便捷、畅通的“转诊”机制,打造心理健康全程服务闭环,让学生得到及时、科学的转介干预服务。


      不少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看似突然,实则是日常累积所致,和学生所处环境有关。当下,很多学生拥有良好的生活、学习条件,但同时也承受着极大的压力。学校的课业负担、家长的攀比焦虑、同学的相互内卷,让很多学生感到疲惫,甚至丧失感知快乐的能力。这些问题的解决,有赖于社会环境的改变,以及学校和家长观念的转变,这必然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面对大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高发的现状,当下迫切要做的是,各方联动做好早发现、早干预。


      根据教育部的要求,全国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咨询委员会实行“一体﹢片区”组织机制,在全国划分为5个片区,每个片区每学年至少对片区大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一次评估。期待这一新机制真正释放系统治理效能,惠及每一个学生,让更多阳光照进学生的心中。


      来源:健康报


      文章/图片均为网络转载,如遇侵权请联系告知,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zhihuixinl@126.com。